2018年8月12日星期日

重提计划经济:警惕房地产市场退回“计划经济时代”!

作者:朱罗纪

看到有观点在说,中国正在走向“欧陆模式”,并且使用了很溢美的评价。

我认为这个判断有可能会出错。

之前,我已经在旧文——《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“模式”》——里表达了这样的判断:决策层已经不认为中国房改以来建立起来的房地产模式是对的,同时,他们也正在探寻新的房地产模式。我当时判断新的房地产模式:仍然不破房化,同时维持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强大存在。

但从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来看——比如政治局关于“坚决遏制房价上涨”的精神,深圳的“房改”政策正式颁布,以及今年以来几乎全国各地所推出的调控手段,我认为有一种倾向需要警醒: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退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危险(激进者认为,已经回去了)。

美好一点的设想是,决策层现在是“以短取长”——短期以“五限令”强力严控房地产市场,坚决遏制房价过分波动导致民怨沸腾,为长效机制出台争取时间。比如住房结构的调整、房地产税等等,要等到大量的政策性住房推出市场可以实现市场替代时,再施行“五限令”退出。

但由目前的一系列动作,我认为以上的设想有可能会偏于乐观。反而更有可能出现:本该是短期政策的“五限令”最后成为了“长效机制”,而万众瞩目的长效机制,最终可能会不了了之

有一些苗头让我产生这样的疑虑。

首先是,梳理过去10多年的房地产调控,各位最先看到的一般都是每次“调控变空调”。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征:干预市场的行政权力这10多年来在不断扩张。

市场化改革推行多年,我们并非没有法律节制这种干预方式,比如《行政许可法》、听证会、《价格法》等等。

这个干预特征的转换,大致可以以2006年90?70户型新政出台为界,开了先河。到2010年进入第一个恶化期,当年,我们第一次看到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推出了“限购”、“”、“限贷”。这个过程,当时还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质疑的,“三限令”也只是在一部分城市推出,因为这些行政干预毕竟都涉嫌违法

但到了这一波调控,2016年10月之后,我们发现,各地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,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潮。

数百个城市密集推出“五限令”,今天想出政策,晚上就能出来,完全不受任何制约,完全不考虑这样的政策是不是需要经过公开听证,程序是否违法等等。政府通过限价来对新房市场进行价格造假,竟然一再进入统计局的价格统计标本。更夸张的是,和2010年之前相比,现在全民似乎都已经顺应了政府这样的行为,觉得这些限购、限价、限售,它们出台是那么的“自然而然”。

这是一个非常奇怪又令人深思的现象。

其次,我们来考察,在“五限令”下,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变成了什么样。

今天的开发商卖房子,可以这样形容:什么时候卖做不了主(价格备案要报批,超过限价政府会拖着),卖多少钱做不了主(限价),以什么形式卖做不了主(公证摇号),卖给谁也做不了主(限购),买家买到手什么时候卖也做不了主(限售)……

除了房子这种还是归开发商在主导之外,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,开发商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话语权了。你现在走到市场上问一问,最有危机感的部门就是“营销部门”,因为这个部门可以撤掉了,完全没事干,政府都帮你干完了——卖房子的时间帮你定好,怎么卖告诉你请公证处来就好,卖给谁要审核,卖多少钱政府帮你定好价,营销人员还干什么?

当然,开发商还是有一件事可以主导的:选择不卖房子,但这显然只是理论上存在,除非你的资金链可以扛过整个周期。

除了不生产房子,政府几乎已经全部掌控了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。

我们都知道,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,是谁来决定资源配置,是权力(政府)来主导,还是市场(价格)来主导。那么现在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,近些年来,政府不但权力扩张到极大,并且到今天已经是完全干预到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了,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完全控盘的市场。

所以,最近每遇到后台有读者来探讨房价未来1-2年会怎么走时,坦白讲,我真不知道,全看你所在地的政府想要它怎么样。要它死便死,要它生便生。

有人说,这是市场长期过于畸形决定的,政府这么做是短期的矫枉之举,待到长效机制建立,这些政策就会慢慢退出。比如像深圳,出台了“五限令”,但是同时也出台了:政策房=4:6的“二次房改”,以时间换空间。

话是这么说,但能否成为现实,需要边走边看,我个人有疑虑。

我认为有两个现象,现在并未得到重视。

一个是,政府从未公布过“五限令”的退出条件和时间。

如果认为“五限令”只是短期干预,目的是为长效机制的出台赢得时间,并非破坏市场化方向。那么,按照常理,政府在推出这些政策的同时,应该公布退出时间和退出条件,打算这样的政策在什么时间内退出,或者在什么条件下退出,如此才能令社会信服。

但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这么做过。

另外一个现象是,现在的长效机制推进太慢,并未出现一个系统解决方案。

基于目前的观察,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。一是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,简单说就是:压缩市场化商品房比重,增加政策性住房比重。这部分的调整权力交给了各地的城市政府“因城施策”,从实践看,大城市未来的商品房将极有可能统统被压缩到50%以下。另一个方向是,各界将稳定房价的重任高度寄托于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身上。

但这两部分的工作,在推进过程中都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博弈,不会像想象中那般顺利。比如第一个方向,深圳算是速度比较快的,推出了未来17年的6:4房改方案,这个方案据说受到了上层的肯定,认为可以推广。但还是老大难问题,地从哪里来?能否兑现?如果只是挤占原来的商品房资源,便很难说它是增量改革,而是可能会继续加剧整体住房供应短缺的预期。

而房地产税,我认为现在各界对它寄托的期待太高了,似乎这个税一旦推出来,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一劳永逸了。恐怕更难,房地产税并不是个新东西,世界大多数经济体都已实行,但至今还没有见过有哪个通过房地产税实现了房价永远稳定的案例。更何况,在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下,这个税推出的难度应该比想象中复杂。如若遇到外部冲击——比如现在的贸易战,则更会出现变数。

这两部分长效工作推进过于缓慢,反而有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:倒逼短期行政干预,变成了“长效机制”,而长效机制却迟迟不能完善。最终,我们看到的是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,将长期处于这种“五限令”高度管控之下,呈现出强烈的计划色彩。

这显然不是我们期待中的“欧陆模式”。

在目前这个切换的过程中,如果像今年上半年这200多次调控,再不起作用,怎么办?

毫无疑问,政府会继续加压。

比如现在五年社保限购,调高到八年……

比如现在三年限售,调高到五年、八年……

比如现在住宅限价,高价住宅一律不批……

比如现在离婚2年限贷,调高到离婚2年限购5年限贷……

都完全有可能。

简单一句话,经历了数年探索,到目前为止,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其实已经基本定型,就是以“五限令”为核心手段,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码(或者减弱),直到市场听话为止——那个听话,也有可能是房地产交易被彻底锁死,重点城市不再存在商品房市场了。

也许运气好,“长效机制”出台后,会迅速替换掉“五限令”。但就目前的发展势头看,我认为: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倒退回“计划时代”,是值得各界高度警惕的一个危险信号。

本文标签: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