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0日星期五

制造业集体撤离中国的背后

中共统计局11月1日发布的10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50.8%,较9月份有所回落,创下五个月的低点。(Getty Images)

中共统计局11月1日发布的10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50.8%,较9月份有所回落,创下五个月的低点。(Getty Images)

最近一个月内,接连有全球知名制造业企业撤离大陆,撤离的原因大多是成本上升、订单减少等。大陆问题经过多年积累,如今在制造业上逐渐显露出来,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实属不易。

外企集体撤离大陆

综合大陆媒体消息,从5月初到6月初,已经曝出飞利浦、富士康、黛安芬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关闭在大陆的工厂。

6月1日,德国黛安芬国际集团盐城国际妇女时装有限的内部员工透露,该公司已经将生产订单转移到了印度尼西亚,并预计在那里扩大生产规模,为当地提供6000人的工作机会。

该公司在大陆的工厂位于江苏省盐城市,6月1日当天有2000名工人罢工,要求公司在德国撤离大陆、企业改制后对工人进行补偿。

5月10日《印度经济时报》报导,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有意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,投资100亿美元新建10座~20座工厂,全部用于生产iPhone,预计将雇用超过一百万员工。

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位工业部长曾对媒体表示,富士康之所以要选择在印度建立iPhone 加工厂,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。

5月31日,飞利浦公司宣布提前解散位于的子公司——飞利浦灯饰制造(深圳)有限公司。

深圳飞利浦灯饰公司在公告中披露,“因成本上扬,业务不断恶化等诸多困难,尽管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,但仍未能扭转局面。鉴于此,公司股东及董事会不得不决定提前解散公司。”

大陆制造业困境

大陆制造业数据令业界担忧。5月份财新制造业PMI连续15个月低于50枯荣线,从4月份的49.4下降为49.2,跌至3个月以来最低。

其中新订单指数由上月的50跌至49.7,是3个月以来首次跌至枯荣线以下;新出口订单连续6个月在枯荣县以下,并降到3个月新低。生产指数连续第2个月下降,表明企业缩减了生产安排;从业人员指数也继续下降,说明制造业用工规模继续收缩。

对于上述外企提到的大陆制造业成本上升、订单减少的问题,大陆本土企业也有同感。

近来广州、东莞、江门等地都有企业主因此增加了兼职工人的数量,企业主普遍认为这样更节省成本。同时,中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承认,2015年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工资没有增长,甚至下降。

牛津经济研究院(Oxford Economics)今年3月份的报告中提到,中国的实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并非薪水问题,而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速慢,所以相对付出的人力成本就高。

海内外业界人士表示,大陆从1980年代末(江泽民执政开始)大规模供应货币,但是大量资金没有用于发展实体经济,而是为追求短期增长流入了楼市和股市,导致实体经济疲弱,楼市股市泡沫却日益加剧。

目前习近平当局正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其中重点是解决企业产能过剩,将涉及到清除大量多年遗留下来的僵尸企业。

但有经济学家分析,僵尸企业大多数是中共控制的国有企业,这是一大难题,另外中共统治强调稳定,在去产能过程中的裁员问题又是一个矛盾。

来源:大纪元 责任编辑:高静

本文标签:, , , , , , , , , ,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