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12日星期五

“体面人”俞敏洪 从未有一位富豪收获如此大的共情

一些人在微博、微信上讲述地方部门某些不合理做法对自己的生活、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,总是小心翼翼地措辞,先对一线防疫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,强调自己拥护防疫政策,然后再讲自己的遭遇,有些人还特意提醒读者不要对自己的表达误读为对防疫政策的不满。这是一种尽量避免风险、以求安全的表达,和的做法是一样的。这是一种生存智慧,我认为可以不欣赏,但应给予充分的理解。

从来没有哪一位,像这些天的俞敏洪一样让感觉到与他心灵相通,境遇类似,从而产生巨大的共情。

在疫情持续快两年的今天,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,日子过得艰难,,俞敏洪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、风险较小的范式。(图/视觉)

这一切,源于俞敏洪在朋友圈转发了新东方官方公号的一篇文章《当一辆卡车,驶向远方》,并加了一段转发语:“教培时代结束,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,捐献给了乡村,已经捐献了近八万套。”

据人统计,这些桌椅售价总计在5000万元以上,加上到边远地区乡村学校的运输费用,总价值不低于1亿元。

人所共知,由于教培政策的巨大调整,新东方遇到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,数万员工面临下岗分流,公司市值减少了2300亿港元,俞敏洪的个人财富,亦大幅缩水。

公众对俞敏洪的这番举动,给以各种赞美。“俞敏洪,我敬你是条汉子”“自己淋着雨,还要给别人撑伞”“体面退场”,诸如此类的语言充溢着网络。

俞敏洪是否配得上这些赞美,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但从这事可以看出,俞敏洪和他的团队推出这样一篇文章,做这样的表态,产生了巨大的正效益,使新东方和俞敏洪的美誉度得到了大的提升。至于是不是一种公关策略,这无关紧要,社会上各色人等做各种事情可能有多种出发点,公众应该关注其后果,而不必揣摩其动机。

不过,在我看来,对这样一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,大加赞颂,有些廉价,表达感动,则不无刻奇之嫌。至于网络上有两拨人在争论俞敏洪值不值得同情,更是一件无聊的事情。

同情,是人站在自我立场上,去怜悯和理解他人处在困厄之中、呈现弱势的境遇,有些优势心理。新东方不管将来如何,能创办这样一个教培行业的巨无霸,其事业无疑是成功的;俞敏洪本人的身价再如何打折,他早实现了财富自由,比大多数人有钱,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不成问题。俞敏洪当下的情况,还远远轮不到普通的工薪层去同情。

我觉得,对俞敏洪的此番行动,更多的人恐怕是一种共情的心态。共情,是站在对方立场上,设身处地去感知、理解他人的心情和境遇,不是像岸边人看到溺水者求救时产生的同情与怜悯——而把自己当成一位溺水者。

当公众了解新东方在教培政策大调整后的遭遇以及俞敏洪的言行,许多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:原来成功的亿万富翁和自己一样,也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,也有愁苦甚至软弱的一面,也有种种的不甘心。而在困境中的俞敏洪,想到的却是帮助他人,这种高风亮节符合自己的,基于共情而对俞敏洪的赞扬,其实是某种

俞敏洪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,他擅长在公共领域塑造自己正面而积极的人设。俞敏洪是这个大时代的励志样本,以他为原型的影片《中国合伙人》曾被誉为中国版的《阿甘正传》。他参加三次高考才进入北大,是普通人家孩子艰苦奋斗而逆袭成功的典范;他创业成功获得巨额财富,为许多人提供就业岗位,是开放产生奇迹的恰当诠释。

而这一回,即将花甲之年的俞敏洪遭遇到事业巨大挫折时,他积极地为员工找出路,把闲置的桌椅捐给乡村学校,可以解读为他恪守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得失的道德标准,符合主流价值观。其在公共领域的示范效应,比亏损企业鸿星尔克在郑州水灾时承诺捐助巨款显得更为自然、温和。

对俞敏洪的这番行动之所以让更多的普通人产生共情,我还有一种理解:在疫情持续快两年的今天,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,日子过得艰难,如何应对,俞敏洪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、风险较小的范式。

教培行业遭遇到雪崩式的坍塌,有疫情的因素,更有政策大调整的因素,这两大原因在中国都属于不可抗力。尤其是政策因素,它标准刚性,实施中难免有许多利益受损者认为自己是被“误伤”,有冤屈。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的龙头老大,可以找出一千条不应该被如此对待的理由,但抱怨叫屈有用吗?采取批评政策调整的硬杠方式,结局只会更差。

作为一只深谙中国社会运行规则的商海老麻雀,俞敏洪对此肯定了然于胸,其应对方式是巧妙的,也是实用的。对教培政策的调整,他最基本的姿态是积极配合,决不臧否政策制定是否合适。同时,他也不是一副反正企业办不下去干脆撂挑子的姿态——这样等于把众多员工硬生生扔到社会上产生不稳定隐患,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员工转型,比如直播带货,效果如何且不论,但这个态度对社会管理者而言,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。

“社会虐我千百遍,我待社会如初恋”,这句流行许久的网络民谚,以戏谑的形式表达了隐忍、坚韧而不悲观的生活态度,俞敏洪在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的表现即是如此,他在舆论管理者的立场和公众情绪之间,找到了并不容易达到的平衡姿态。

疫情期间,许多人也像俞敏洪一样,被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击中,因为防疫政策,有些人的小店铺经营不下去了,有些人错过了重要的入职面试,有些人在隔离的初期生活用品匮乏………遭遇这些,能没有委屈吗?抱怨是正常的反应,然而更多的人知道说那些情绪性的话语,于事无补,只能在接受现实的大前提下,想办法以不对抗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处境。

一些人在微博、微信上讲述地方防疫部门某些不合理做法对自己的生活、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,总是小心翼翼地措辞,先对一线防疫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,强调自己拥护防疫政策,然后再讲自己的遭遇,有些人还特意提醒读者不要对自己的表达误读为对防疫政策的不满。这是一种尽量避免风险、以求安全的表达,和俞敏洪的做法是一样的。这是一种生存智慧,我认为可以不欣赏,但应给予充分的理解。

以俞敏洪的大智慧,我相信他能度过这一难关。网友们说他“体面离场”未免言之过早,兴许这只是俞敏洪一次“体面转场”的开始。

全平台高速翻墙:高清视频秒开,超低延迟
免费PC翻墙、安卓VPN翻墙APP

来源:十年砍柴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